一杯伏特加,半部俄国史:揭开俄罗斯人痴迷伏特加背后的历史真相

从战场到宫廷,从宗教选择到政治阴谋,这种被称作“生命之水”的烈酒,以一种近乎荒诞却又深刻的方式,书写了一个帝国的兴衰史诗。

酒精与战场

1223年5月,正值蒙古第一次西征,蒙古军在迦勒迦河与罗斯联军作战,结果罗斯联军大败。但要知道,联军的规模是蒙古军的数倍之多。

为什么罗斯联军这么拉胯?据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是酒醉后上战场的。

战败并不是他们醉酒的唯一惩罚。蒙古人把几十位王公和贵族卷进地毯里,然后直接在上面铺上木板,搭起了一个几百人规模的宴会桌——也就是说,他们直接成了“人肉地基”。

在蒙古人的庆功宴上,王公贵族们的尖叫和呻吟声成了最好的助兴剂。直到最后一个人在窒息和踩踏下活活闷死……

酒精影响政局和军事的例子在俄罗斯历史上并不只有这一个例子。

事实上,克里姆林宫就建立在一片被伏特加浸透的土地和历史之上。

我们可以先看看数据一组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: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,俄罗斯目前的酒精消费量排名第四,而前三名都是俄罗斯的邻国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。

正如作家马克·施拉德在《伏特加政治:酒精、专制与俄罗斯国家的秘密历史》一书中说,酒精——尤其是伏特加——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是塑造俄罗斯宗教、社会、政治和经济的关键力量。

伏特加与东正教

到了10世纪末,基辅罗斯公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不喜欢异教信仰,开始考察其他宗教。

在排除犹太教后,他又否决了伊斯兰教。因为他不喜欢伊斯兰教的一些规定,包括行割礼、食用猪肉,尤其是禁止饮酒。

弗拉基米尔大公说出了一句名言:饮酒是罗斯人的乐趣。后来,俄罗斯人对他的认知大部分都是这句名言。

最终,不禁酒的东正教脱颖而出。直到今天,东正教最后的堡垒仍在俄罗斯。

伊凡雷帝的伏特加统治

传说中15世纪末克里姆林宫的僧侣发明了伏特加,但是把伏特加和“克里姆林宫”联系到一起显得有点太过刻意了。

虽然历史学家不怎么认可,但是不影响俄罗斯人对伏特加的推崇,最初伏特加就被称为“aqua vitae”,即“生命之水”。

在15世纪后的几百年里,这种“生命之水”在俄罗斯政府最高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伊凡雷帝是第一个将伏特加转化为统治工具的沙皇。

他建立国营酒馆供应伏特加,并将全部利润纳入自己的金库。到1648年,全国三分之一的成年男性欠了这些国营酒馆的债。

当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在烛光酒馆里策划独立战争时,俄罗斯的酒客们却在对着挂在墙上的皇家肖像举杯,并为沙皇的健康干杯。

如果说国营酒馆的“操作”只是无意为之,那么伊凡雷帝对宫廷酗酒的推动就很有目的性了。

为了压制异议和反抗,伊凡雷帝带动整个宫廷饮酒。在他的妻子死后,伊凡雷帝把这种饮酒行为推向了极端,酗酒与暴行交织,宫廷变成“血与伏特加的地狱”。

醉酒的臣民,更容易统治——这一原则贯穿了俄罗斯政治史。

成也伏特加,败也伏特加

统治者不断更迭,但是这个国家有一件事始终不变,那就是:酒精收入。

到了19世纪,俄罗斯帝国的鼎盛时期,酒精及其相关税收的收入占整个国家运营预算的三分之一以上,足以养活欧洲最大的常备军。

但是,这背后也酝酿着危机——帝国太过依赖酒精利润了。

为了最大化收入,皇室将地区伏特加销售权拍卖,允许完全垄断,实质上等于创造了一个由伏特加驱动的封建领地国家。

尽管伏特加垄断系统被滥用,但是高层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:只要利润或贿赂能回流到莫斯科,一切都是可以“通融”的。

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,沙皇下令建造了100多家蒸馏厂。

市面上的伏特加越来越多,喝酒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。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,普通俄罗斯人每年饮用14升纯酒精。

当尼古拉二世意识到不妙,试图推行禁酒令时,已经为时晚矣。禁酒令反而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,毕竟——俄罗斯民众可以忍受贫穷,但不能没有伏特加。

斯大林的酒桌政治

当纳粹代表团拜访斯大林时,外交部长约阿希姆·冯·里宾特洛甫感叹,那里的酒“烈得几乎让你喘不过气”。

斯大林不仅对外宾如此,对自己的下属也不例外。他的原则是:让客人喝醉,让自己保持清醒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斯大林的晚餐派对让人“闻风丧胆”,部长们不得不在派对上酗酒到深夜。

斯大林这样做有取乐的成分,但也是为了让任何有能力威胁他的人喝醉到无法反抗。

反正参加过派对的人第二天几乎没办法工作,但是又必须要午睡——因为说不定接下来又是一个被酒精“浸染”的不眠之夜。

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和沙皇时期一样采取了伏特加垄断制度,斯大林鼓励公民喝政府出品的伏特加。

伏特加也曾经成为“外交桥梁”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大爱好之一就是酗酒,他本来对苏联政体是很厌恶的,直到1942年斯大林邀请他参加私人宴会。

据称,他们畅饮至深夜,为反法西斯同盟奠定了基础。

然而,从长远来看,酒精问题继续困扰着俄罗斯。

无论是沙皇还是苏共,似乎都没有能力——或意愿——去解决伏特加带来的众多健康问题。

戈尔巴乔夫的禁酒令

1985年,戈尔巴乔夫让原本生产伏特加的蒸馏厂改生产果汁和矿泉水,变相地限制酒精消费。

结果就是酒精价格飞涨,伏特加销售额和政府收入暴跌。

不过,在短时间内,戈尔巴乔夫的计划确实奏效了:俄罗斯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暂增加了三岁,从62岁提高到65岁。

只是,一切禁令都不能阻止黑市里的秘密交易。

俄罗斯的预期寿命再次下降,戈尔巴乔夫的努力付诸东流。

更糟糕的是,俄罗斯人继续喝着酒,但政府却没有得到任何收入——曾经占国家预算20%的伏特加收入就这样没了。可以说,戈尔巴乔夫的酒精削减措施导致了苏联经济的崩溃。

不久,苏联解体——最后一任沙皇因禁酒下台,最后一任苏共总书记亦然——历史在此闭环。

伏特加与俄罗斯的未来

1994年,即戈尔巴乔夫下台三年后,俄罗斯有5.5万人死于酒精,男性预期寿命骤降至57.6岁。

此外,研究发现,俄罗斯的伏特加问题导致了1990年代半数以上的过早死亡。即使在今天,俄罗斯人仍有四分之一的几率死于酒精相关的问题。

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一场人口危机——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之为“我们国家今天面临的最尖锐问题”。

自2006年起,普京推出了酒精政策改革,对酒精的生产和销售实施了更严格的监管。

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,伏特加消费量下降了三分之一,并降低了俄罗斯人55岁前死亡的风险。

但问题是:当石油收入下跌,制裁持续,克里姆林宫是否会再次依赖伏特加的收入?

事实就是:这个国家始终在健康与金钱、清醒与控制之间摇摆。

从蒙古铁蹄下的醉酒亡魂,到克里姆林宫里的权力博弈;从东正教庆典中的举杯欢庆,到苏联解体前的黑市交易——

伏特加是俄罗斯的信仰、财政,但也是武器与诅咒。

它让帝国崛起,也让帝国崩溃;它让民众沉醉,也让统治者清醒。

而今天的俄罗斯,又能在这杯酒中找到怎样的未来呢?

以上就是俄罗斯伏特加的内容~

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热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