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羽洁:“金牌不只属于我自己”

李羽洁:“金牌不只属于我自己”

2024-09-01 21:08:45

来源: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

作者:任晓萌

李羽洁:“金牌不只属于我自己,更是整个跆拳道队守望相助、凝聚一心的见证”

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9月1日讯 在巴黎当地时间30日晚进行的巴黎残奥会跆拳道女子K44级57公斤级决赛中,中国选手李羽洁以11:0击败土耳其名将甘泽·古达尔夺得冠军,为中国队赢得首枚残奥会跆拳道金牌。

北京时间9月1日下午17时40分,结束了所有残奥会跆拳道项目比赛后,李羽洁和教练郁洁以及队友邵倩、刘路东一起在塞纳河边,接受了记者的线上采访。

回想起比赛结束哨声响起、最终比分被定格在11:0的一瞬间,李羽洁仍“有点蒙”,“当时没想别的,一门心思就是打好比赛,所以比赛结束的时候,自己反应也卡了半拍,紧接着就是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。”尽管已经过去一天多的时间,但李羽洁说起夺金的那一刻,仍不自觉的湿了眼眶,“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。”

从意外失去右手,到职业跆拳道运动员,从国际赛场“黑马”到东京奥运会与金牌失之交臂,没有人能想象到这个只有23岁的女孩,经历了多少逐梦道路上的不安和与命运抗争的艰辛。

三年前的东京,跆拳道首入残奥会,孤军作战的李羽洁摘铜,成就了中国首枚残奥会跆拳道奖牌。回忆起第一次参加残奥会的经历,李羽洁仍历历在目。“东京残奥会的时候,我是‘独苗’,成绩压力、赛场上的伤痛,甚至是无人诉说的孤独感,至今记忆犹新,那时候真觉得很艰难。”但与三年前的"单枪匹马"不同,这次参加残奥会,李羽洁有了“同伴”。“从队友、教练到队医、领队,整个团队的保障让我心里更有底气。”李羽洁表示。

记者也从教练郁洁口中了解到一个细节,29日止步女子K44级52公斤级首轮后,邵倩担任起李羽洁的陪练,而李羽洁在赛项完成后也主动担当起刘路东的陪练。“金牌不只属于我自己,更是整个跆拳道队守望相助、凝聚一心的见证。”李羽洁说。

其实在东京残奥会后,李羽洁经历一段难熬的“阵痛”。自己伤病多、技战术需要调整,她需要重新挑战自我。教练郁洁见证了她这三年的成长。

郁洁是东京残奥会后来到跆拳道队的。刚来时,郁洁就听到了很多关于李羽洁的“声音”,“伤病很多、腿也不行,心理素质不太好,太急躁。”但她了解李羽洁后,觉得这孩子“是个苗子,只要好好培养,一定能行。”

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,郁洁带着李羽洁一起分析她的赛场表现——性格太急躁,导致在场上对打时总是急于得分,防御漏洞就会漏出来,比分一旦落后,心里毛躁,技术动作也会出现变形,而且技战术也存在明显问题,只会后腿技术,没有前腿做保障。

针对李羽洁的特点,郁洁调整了她的技术动作,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,改变了前腿进攻的发力点。而在心理素质方面,郁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李羽洁“磨性子”,让她不管遇到什么问题,先“慢下来”,别急于出手。

尽管过程艰难,但成效明显。“整场比赛,李羽洁还是打得比较从容的,战技术发挥也都不错,当然,这些表现都是他们日常一腿一腿练出来的。”郁洁说,因为上肢残缺,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上,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平衡力、协调性等方面的难题,但在残疾人运动员身上超强的意志力、不屈的斗志,也常常会让她一个健全运动员赞叹、佩服。

亦师亦友亦亲人的郁洁,也成为了中国跆拳道队的主心骨。“获胜的那一刻,我最感谢的是自己的教练,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想把我的教练带上擂台,一起迎接胜利的欢呼与掌声。能有今天这么好的成绩,离不开教练平时常‘提溜’我。”李羽洁当面跟教练郁洁开着玩笑。

“说来我和羽洁也有一种莫名的缘分,我们两个人的名字英文拼写一样,之前总有外国选手笑着打趣说,运动员和教练员是一个人吗?”郁洁笑着说,这次李羽洁拿到金牌“像自己拿到了金牌一样高兴”,“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我残奥会夺金‘梦想’成真。”(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)

责任编辑:王亚楠

更多精彩内容!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青岛日报官方微信(qddaily)

网友评论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青报网立场。

热门